云英语:因学术而改变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实力,技术还是思想改造?
1.5月备考GRE三杀器研究

李枝蔚(V161 Q16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1本)

考试时间:2013.9.15(北航考场)

考试分数:V161 Q167 AW3.0

#使用说明:

此文不是“手把手教你准备GRE”教程(类似东西我在附录有推荐),只是分享一下我个人准备GRE Verbal部分的三大收获,或者说教育学地探讨一下三个问题。最适于已经开始准备GRE的同学,虽然其中很多思路全球通用。文中诸多思想必须感谢云英语Y-GRE课程,尤其是李浩老师的倾情教导(我很想把倾情换成吐血啊同志们),但楼主其实是希望文章可以详细到令自学者亦可完全理解而独立操作。有哪里需要补充例子换回人话说清楚之类的,请不吝留言。

#目录(各部分长短不一,不耐烦请Ctrl+F)

1. 实力:词汇【超长】 1.1 列出自己的词单
1.2 记忆单词:深度加工
1.2.1 词根
1.2.2 图景
1.2.3 实际语境复现
1.2.4 构建近义词关联网络

2. 技术:图景化阅读方法(较长) 2.1 预判信息
2.2 吸收信息
2.3 整合信息

3. 思想改造(很短) 3.1 自负思维
3.2 pattern积累

附录 a. 我看得上眼的GRE相关经验贴
b. 我的备考顺序

------------------------------------------------------------------

#正文

大二下学期开学时,学姐告诉我,GRE么,一个暑假边搞科研边准备就行了。于是真的就只在大二暑假花了一个半月准备之,于是真的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不过,不幸中的万幸,居然真的还能从最开始1小时做完1个section,Verbal150的水平,提高到最后的Verbal161。一个半月不能翻盘重写,一个半月还是能改变一些什么。

在我看来,母语非英语人群,对G的备考分为1.语言实力 2.思维技术。尽管GRE-General声称是思维能力考试(Measures your ability to [...] analyz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nent parts of sentences and recogniz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ds and concepts.) 但是!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只要受过较好的教育,这样的阅读、思维过程完全可以是下意识快速进行的,不需要废太多脑细胞,不像咱还得编译再运行,保不准枪还没擦干净就被人打死了。

个人揣测,有希望冲击V170者必是语言硬实力足够雄厚,而若想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基础上+有限的备考时间内达到比较大的进步,大概实力与技术提升各一半的策略比较靠谱——这是我所采取的,或者说我在Y-GRE课程中学到的。

实力与技术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verbal之文本的,区别在于实力只需要unconsciousness过程,技术则要意识层面上动脑筋。至于以解题为目的之窍门之类的(比如猜测出题人意图),我不通也不倾向于研究,故不讲;还有更泛的软实力,比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精力的调控等,也可能决定成败,惜而我依然不通,也不提。

1. 硬实力:词汇

词汇绝对是打通外语世界的第一杀器,至少学了GRE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Wiki,National Geography啦,偶尔有点文化看看索福克勒斯,居然还能喉的住,非常欢欣。当然,以上论证只是,至多,说明了GRE的词汇是很有用的,如何让它们为我所用,而不是考完就忘呢?

词汇储备分两步,一是找到你要认识的词,二是认识它。下面讲具体方法:

1. 1 列出自己的词单:

放眼所见,大部分人的词单来自X宝书,或者再极端一点的可以直接背词典。对我来说,直接找一堆按字母或根本乱序的词让我来背是一件没逻辑很做作的事情,至少在我学会研究词源之前。如果愿意放长线钓大鱼,从词根开始扎扎实实地构建词汇体系当然最美妙不过,但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兼顾速度与应试效果的方法,也是Y-GRE课程采取的方法,就是从GRE题目中找生词,以及从生词拓展到其同/近义词,通通扔到词典里查清楚家世,背下来。

如果一天刷约200-300道填空题,可能就需要背300-400词——是的,在学GRE之前我当然觉得这事儿丧心病狂,但把词单扔到excel里,计时1分钟背几行词,刷刷刷地往下推进,那种精神集中而高度兴奋的感觉确实平时很难找到。

从应试效率来说,这样选出来的词其实自然会使复现率高的词反复出现在词单里边,当然越到后期越需要你的甄别能力,果断放掉许多过于琐碎的变态们。

1.2 记忆单词:深度加工

我非常反感那种十几遍刷单词的方法,能用更少的次数、甚至一次做好,何必返工还债?虽然十几遍、每次只记单词和释义的方法,和2-3遍、每次深入地理解词之构成+词意演化+例句用法等等,最后总共用的时间可能确实差不多,但你得到的信息将远为丰富,学习的过程也更为有趣。从心理学角度说,加工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记忆的持久度,并且,为记忆内容建立的索引越复杂庞大,再次提取信息的难度就越小。这才能够使词汇成为你可持续发展的硬实力。

我对词汇深度加工、建立关联(索引)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几部分:

1.2.1 词根

首先科普一下,词根不等于前缀/后缀,一些看起来过分简单的词也有词根。比如bulk,查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Heritage,灵格斯、欧陆、M-Dict等词典均可加装之),拉到最下面,得到:

[Middle English, perhaps partly alteration of bouk, belly, trunk of the body (from Old English bc), and partly from Old Norse bulki, cargo, heap; see bhel-2 in Indo-European Roots.]

于是首先我们可以把bulk和belly这俩看起来还(xiang)挺(mao)像(xian)的词联系起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bulk的名词义(body);但动词义的swell、expand(肿胀扩大)怎么理解?除了把肚子吃撑之外,点开印欧词根bhel-,得到其他同源词如ball、balloon,理解就完整了不少。

Q:除了红宝书,还有哪里可以查词根?
A:第一,别看红宝!!稍微有点智力的人都知道其中大多是瞎联想,对于truth-seeker们来说,这很难接受。第二,查词根的方式包括美国传统词典、韦氏大学词典、单词词源词典,还有神站www.etymonline.com (我现在的浏览器地址栏里输一个e就直接出这个网站==)。

Q:各自解释有冲突怎么办?
A:首先,这事儿概率还是不高的。其次,秉承老美的实用主义观点,咱们是在背单词不是在搞学术,所以,选个顺手的逻辑接受下来就好了!

Q:我觉得这词根的解释和词根本联系不上,完全接受不了这逻辑……medical和meditate居然同源(*men-)?!治病和想事情,怎么能挂上钩呢?
A:我管这叫意向漂移。首先,要明确,学词根必然附着着学习古人/某些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背景blabla……要耐心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敞开心胸去理解,而不要挑刺。其次,许多奇葩逻辑可能往往还不是个案,接受下来之后会发现它仍然重复。写到这里,暂时没想到很好的例子……一个比较曲折的例子如,edifice,大厦/精神大厦,去etymonline.com查会发现edi-(ai-)词根居然是to burn,而大厦/居所是个有火炉的房子。于是后来看到古希腊某政治家演讲中用hearth表房子之意便也不稀奇了。
Q:这词儿词典里没写词根啊?
A:首先,找找名次动词形容词变体,词根常常在不远处。其次,好吧,古人也没有那么好心能把每个词的来源都给你保留的那么完整,或者词的来源过于曲折词典也懒得收录了,这……还好,还有以下别的方法。

就我的个人体会,词根的好处是,它就是一个躺在单词拼写中的clue,看到了单词就得到了clue,而不必再去回想这个词出现在红宝书的哪一页什么位置哪个词前后(可我还不知道它到底啥意思!)。但词根记忆法的问题还包括,第一,你可能不熟悉这个词根,看见了词也想不起来(比如edifice),解决的办法是尽量熟悉从单一词根拓展出去的各种变形,而这是一个个词查词典所难以做到的。一个被很多人推荐的办法是webster vocabulary builder这本神奇小词典,更彻底的解决办法还包括去学习原始印欧语向希腊/拉丁演化的常见规则,但俺在云英语的Vocabulary Builder课程中也没学扎实,就不献丑了==;第二,必须承认,词根到具体的词常常有不小的距离,优势需要运用逻辑转过弯来,在真实的阅读语境中,如何更快地辨识单词?让我们进入下一个深加工环节:图景记忆。

1.2.2 图景

很会背单词的人,往往能把词语的相关信息整合进一幅图画里,说到一个单词,他不会给你干讲词根列词义,而是最先反映出一幅图画来。比如balk(vi, to stop short or refuse abruptly),词根可以与beam横梁联系,于是储存在我脑海里的图画就是,一个人面前砰地倒下来一棵树,树干横在他面前的路上,这人吓了一跳,只好止步——这么多字节,在脑海里反应出来不过一瞬间。

从记忆的角度,人记忆图像的能力天生好于记忆逻辑/语言,图景化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参见我之前的日志)。对于记忆单词,还有一个好处是,一词多义可以储存成.gif格式,一个一个意涵逐渐就发展出来了,非常自然。

1.2.3 实际语境复现

在这里推荐一下Y-GRE的学习流程:李浩老师会在第一天要做的约150道老G新G填空题、完形、句子等价等等题中的生词挑出来让我们先熟悉一遍,第二天再去看题、做题。这样做题还有效吗?放心,你会惊喜地发现:①昨晚上刚背的,今天又忘了 ②即使“认识”词,还是选不对——各种精微的含义变换啊、语境搭配啊、纯粹脑残啊啊啊。好在,这样一错,生词也就能记得八成熟了,而且会暴露你解题思维上的种种问题。

如果词不出现在题里,那就只好各种词典例句来创造语境了。语境的用处主要在于熟悉用法和创造图景,一个逗乐的好句子也会让单词.gif刻在森森的脑海里。

1.2.4 构建近义词关联网络

这里必须提到Y-GRE的某一节课,子聪教我们查“灵格斯词霸”软件,真真把这个东西用了个底儿朝天。从随意一个词开始,点开,看词根,看每个释义的演化,如果释义中有不认识的词,ok,屏幕取词再查那个词,由此可以熟悉一大群意向相关联的词;看完每个释义,往下拉,如果还有"synonyms: see xxx",恭喜中奖,点击进入xxx,会出现一大堆synonyms辨析——近义词关联网络,自然得到。

就此方式,一个单词进去,十个单词出来,于是别人问我背单词有多快,我只好惭愧地说,一个词……五到十分钟……

当然词汇越来越多后,可利用思维脑图软件(我用的是开源的X-Mind)把同义反义词一起整合并不断更新,为写作文的paraphrase积累宝贵矿材。

2. 技术:图景式阅读

这可能是我在Y-GRE课程间收获到的最大、最具可拓展性的技术,适用于各种语言的信息类文本(=非文学类,阅读时只需理性不需感性)。这实际上是阅读时的一系列活跃的思维过程,包括预判、吸收、整合信息。

2.1 预判下文:

核心在于理解undertone,即一句话内的某些用词、表述已经暗示了作者的态度(秒杀作者态度题),继而可以预测下文如何发展。常见的GRE模式包括,“大多数人认为xxx”/“研究者曾经认为xxx”,下面必然要反驳这个观点。李浩老师给我留下极深刻印象的一个例子是读这个句子(请慢慢、仔细读懂再往下看):

"extended debate concerning the exact point of origin of individual folktales told by Afro-American slaves has unfornately taken precedence over analysis of tales' meaning and function."

李老师问,为何用extended而不extensive?exact什么意思?两个词其实已经表示了作者认为这样研究过于细致、过于充分,因而鄙视这种研究潮流,这般负面态度完全不需要读到unfortunately才明白。由此预测,下文可能讨论为何这样的研究意义不大,或到底应该研究什么新东西并解释……看到下文,印证了猜想,上帝感顿生。

2.2 吸收信息:

一个词,“图景式”。包括短句内把句子中的各个定语、修饰成分整合进入一个画面(秒杀细节题),比如上文那个句子:

individual folktales --把许多folktale们散落成几本分立的书

told by Afro-American --黑人嘴里吐出了一本书

slaves --黑人的手上拴着巨大镣铐

如此把一句话组合成完整的图景形式。进阶要点在于,让画面尽量地夸张滑稽(“巨大”镣铐),更能狠狠地戳中你的神经元儿们。

2.3 整合信息:

仍然是图景式,读完一个语段,在脑袋中存储树状结构图,秒杀文章结构题。比如文章闲谈研究背景/大前提,图中画出一片土壤;在此背景下有几个对立的观点,土壤上面长出几支分叉,每个分叉各有例证对应;有时两个观点间有交叠,拴一根绳子把树杈间连接起来;有时候出现一个超越前面层次的观点,就把2D图像转为3D……诸如此类。之所以称之为“整合”,因为可能需要读完一句话后,停下来思索一下,才能明白它在前后文中的关联和意义。一个技巧是,注意逻辑关联词,比如实践了此法以后,你会发现"and"其实是个极其有用的东西,常常暗示了下文的分叉节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应得到的是没有矛盾的结构图景,如果你发现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作者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个说法?)前后不一致,别含糊侥幸,回去重读吧。这一点其实是做题的思维习惯问题,后面还会再提。

鸟言鸟语地说了这么多,必然有人会问,这么读,得多慢?就我个人经验,最开始可能Verbal短文章+做题需要10min左右,长文需要15-20min,大半个月后各自减少至一半时间。此法最直接的应试好处是,阅读完题干后基本就能直接想出答案,省却回文章定位的时间,且排除错误选项巨快

当然,虽然这里谈的是阅读技术,因为这是很多人没有提到过的;但也如很多人提到的,没有阅读的量(=>实力),显然依然是死路一条。

3. 思想改造问题

还是如前所述,如果语言实力过硬,基本不需要存在伤脑筋拼智力的问题,例证之一是我的美籍导师听说我们还需要花时间准备GRE General非常惊讶,他当年只花功夫准备了major……但是,在语言能力不够,不能完整吸收题目中信息(关键词不认识!)的情况下——说白了就是得蒙——更需要改造自己的思维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困扰、羁绊。

3.1 自负思维

刚上了一周Y-GRE课程后,感受最大的就是这点,当即写了日志,这部分相关内容详见这里。

其实自中学以来,我就一直有疑惑:对于语文/英语这种考试,由于人类自然文字的诸多歧义性,到底是否存在无可争议的“正确答案”?太过常见的场景是,拿着错了题的卷子振振有词地跟老师吵,“我这么想到底咋错了”?

摒弃自负思维,简而言之即:不只问“我为啥错了”,更要问“它为啥对了”;不要求绝对真相,只追求逼近真相。

放在做题上,一个极其具体的技巧是:阅读题不要仅给各选项打钩或叉,而是加上一个带问号的中间地带——比如这个论述感觉有点问题啊,但大体意思却是不错的。然后返回来比较,问号们哪个最靠谱,而不斤斤计较“它怎么这样表述呢,太不合适了嘛!”放下自己的固执观点,不被自负的情绪化状态左右,而是更全面地整合信息与对立观点,使正确的可能性最大化。

3.2 pattern积累

"pattern"是李浩老师的常念叨词之一,不过,其实应该是人类世界甚至这地球上反复出现的现象吧。对GRE学习来说,小至词语搭配(idiom),中至一个语境中常见的词语群,大至一个话题下常用的论述方法、研究方法、论点等。

词语群是第一轮刷题时我很爱积累的,特别是TC、SE等填空题,每题做完后,把典型的pattern摘出来,包括某种特定话题,或者常见的思维结构,比如这样:

--------------
逻辑:看似全新,却延续并加强既有事实的某个层面
话题:mechanization
- assumed - a revolutionary effect on the live of workers
- on the contrary - served to - reinforce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roles of women
--------------

当把这些词语群分话题门类整理后(比如上个,归于“工业化<-社会变迁”),其实也就得到了一个大话题下常见的表达方法——这对写作文太泥马有用了!!因此特别建议,可以把这些pattern归到放到作文话题下面,也就是说,咱先把作文题目看了,分门别类归置好,再把平时刷Verbal遇到的pattern不断填进去。显然,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语言中的观点也在被吮吸。

Y-GRE课程中另一个很可取的方法是,分学科刷题,从天文地理、生物到文学、经济、政治,力求在每个学科语境中建立熟悉感,其实也就是熟悉这个学科的pattern。GRE虽声称不存在学科偏向性,但各个学科有其语汇、表达方式,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搞完结构严整的理科话题,觉得“树状图阅读法”已然所向披靡后,碰上论述神马蓝袜与女权的、行文松散的阅读题,顿感崩溃。当然,不用怕,通过积累熟悉pattern,解决了它就好。

认识到pattern的存在,这本身应该就是思维系统化的一种进步,你看到的东西从此不再孤立离散,甚至能够进一步发现规律之可循。更重要的是,以此反躬自省,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固执也不过是pattern中的一种,才更愿意去理解别人思维中的pattern,典型例子如词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意向漂移”(见上文词汇篇。原谅半路出家自造词大王吧……)。

附录a. 推荐四篇我看得上眼的经验贴,其思想与方法是我十分推崇的:

《理想主义态度对待GRE》

短小精悍,分别论述了单词、阅读、写作的理想/现实版备考策略并有很好的资料推荐。ps我一直在参考理想版……

《我准备GRE revised general test的过程》

我物院双满分大神,详述不参加培训班DIY杀下满分路程,长期备考硬实力提升首选

《GRE满分女生经验谈》

鸡血与目标。看完这个觉得自己的分数真配得上自己的努力。

《没背过红宝的GRE Verbal 162经历分享》

对Y-GRE课程感兴趣的,这里的介绍很值得参考

附录b. 我的备考顺序:

1个月Y-GRE的Verbal准备(主要分为单词、填空、阅读三个模块,第一轮刷题),大半个月2/3作文+1/3少量Verbal复习(第二轮刷题)。此处强调,这样的顺序不好!!作文,如前所述,应该提前准备,最大化利用Verbal准备过程中的养分。至少看作文题+准备提纲的工作,绝对应该在准备Verbal前开始。

原文:http://blog.renren.com/blog/376013340/914634463